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是随学校的诞生而建立。办学第一年,最早的馆舍暂时设在清华大学生物楼四楼,由于条件有限,那时图书馆还不足200平方米。藏书也主要是从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五所学校接收。1953年迁入新校址时,我校图书馆还有没有独立馆楼,只是设在当时的教室楼(即现办公楼)一层两侧,面积约500平方米。1956年以后,扩充到教室楼二层两侧。知道1964年8月,才建成具有8300平方米的独立馆舍,即现在图书馆东楼。 关于建设图书馆的基建经费,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58年全国大跃进左右时期,我校采矿专业,材料专业(原金相专业)根据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做出去多打火石,通过倒卖打火石,获得了一大笔费用。有了这笔经费,再加上国家给予的一部分经费,我校当时领导们决定,建立一所独立的图书馆。后来,随着藏书量的增长,去图书馆们的师生的增多,图书馆不断扩大规模,随后,图书馆又增建了西楼,西楼先开始只建了两层楼,后来又加成了现在四层的,但是因为之前的地基只是按照二层楼的标准建的,所以在2014年暑假又重新加固了。现在你们看到的“图书馆”的三个字,是当时我校的李文老师写的,李文老师还是一位书法家,之前在来我校担任工作前,他曾在重庆和周总理一个党支部工作。他也是通过周总理被引荐到了钢院来工作。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52年9月,时称“北京钢铁学院图书馆”。图书馆历史上经过四次重大改造,目前馆舍面积为2万余平方米,拥有2535个阅览座位,开放时间每周达91小时。 图书馆入口处上方“图书馆”三个字由原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李文书写。 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目前馆舍面积为2万余平方米,分为东西两侧,中间相通,拥有两千余个阅览座位。至2006年底,全校馆藏文献总量达到141万余册;中外文网络数据库26种(161个库);光盘数据库28种(114个库);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中文电子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中外文标准等全文电子资源已达170万余册。图书馆与北京市高校和京外40余家图书情报机构建立了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关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楼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说院楼】校园一隅的静谧,氤氲着理论研究的肃穆。小建筑大情怀,小规格大格局。柿子树下看文字激扬,白月光下任思想碰撞。正确的思想犹如暗夜的明灯,指引着北科大学子走向光明的道路。
机电楼
机电信息楼的全部设施装备完成于2005年4月。2005年5月20日,信息工程学院的搬迁工作正式启动,从原综合楼搬入到了机电楼。2006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北京科技大学将于2007年接受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校方加快了基础设施落实情况。截至2006年4月,信息工程学院及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除外)全部搬入机电楼。机电信息楼是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和自动化学院的所在场所。西临土木环境楼,东侧为材料加工实验室,东南侧是日常教学最集中场所逸夫楼。正门位于楼体南侧,门前为绿化广场。(图中蓝色所在区域便是机电楼所在地)机电信息楼分为对等的西楼和东楼(两楼是完全连通的,每层中部都有共用洗手间),分别容纳机械工程学院(西楼)、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东楼)和自动化学院(东楼)(原信息工程学院)的机关、系所及相关实验室,实现了这三个学院办公、教学、科研三位一体。机械工程学院所在的西楼通常称作机电楼或机械楼,而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和自动化学院所在的东楼通常称作信息楼。
土资楼
土环楼的前身是五层高的采矿楼。2003年12月中旬,土木环境楼,即新采矿楼,主体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该工程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地上12层,地下1层,框架结构。土木环境楼,简称土环楼,是北京科技大学校内的一栋建筑,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所在地,也是各类信息科学实验室的所在地。 采矿楼建设期间正处于抗击“非典”的工作中,同期与学生公寓一期工地按“三就地”原则进行封闭管理,加强对两个工地的防疫检查工作,由于管理严格和措施得力,两工地从始至终未发现非典疫情,并保证了工程的如期竣工。2006年,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增加教室面积,原则上增加一倍(教室面积达到14%),2006年3月30日前全部安装到位。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采矿系。该系是 1952 年建校伊始最早成立的系之一 , 由当时的北洋大学采矿系和华北大学工学院采矿系为主组建而成。 2001 年 1 月,学校根据专业结构的设置现状和发展需要,将资源工程学院更名为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目前,拥有“采矿工程”全国重点学科,学院下设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系、资源工程系、设备工程系四个系,矿业研究所和车辆工程研究所两个研究所。
文法楼
早在1953年7月,就有17名教师先后汇集到北京钢铁学院的新校址,创立了政治教研组,由校宣传教育科分管。校党委成立后,由宣传部负责领导。下设中共党史教学小组,马列主义基础教学小组和政治经济学教学小组,随后建立哲学教学小组。1954年,政治教研组党支部成立。1955年,分设政治、俄语、体育党支部。1956年,政治教研组资料室成立,并从中央党校聘请苏联专家来教研组进行指导。 1958年下半年,校党委整顿并重建了马列主义教研组。1959年夏、1960年初,学校先后从学生中抽调一批党员补充马列主义教研组教师队伍,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增设自然辩证法教学小组。由于当时左的思想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学不断受到干扰。 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努力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后来根据北京钢铁学院的发展规划——把学院办成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的要求,1984年1月29日,院党委召集马列主义教研室、职工教育办公室语文教学组及德育教研室的全体教职工,宣布成立北京钢铁学院社会科学系。文法学院在慢慢的形成。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成立于1995年4月。它是由原社会科学系、外语系、高教研究所、德育教研室等单位先后合并而成。处在文法学院两边的分别是高等工程师学院和材料的实验室。
外语楼
外语楼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钢院校园建筑的典型代表。当时是作为钢院的办公楼,这里几乎见证了学校历史的形成,重大决策的产生,一代代的学校领导在这里运筹帷幄,努力规划着学校发展的蓝图。办公楼两侧的是甲乙丙丁四个阶梯教室,其中甲乙教室在西侧,丙丁教室在东侧,相互对称。老办公楼与四个教室通过拱门相互连接,拱门上方的露天走廊更是纵贯整座楼。甲乙丙丁四个教室长期以来作为学校里的通宵教室,虽然夏天有许多蚊字,但依旧记录着无数学子挑灯夜战、苦思冥想的身影,也成为校友们非常怀念的地方。目前,甲乙教室已经改建成为校史馆,供校内外的各界人士参观了解学校六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 如今,上世纪九十年末,曾经的老办公楼已被粉刷一新,改为“外语”。它的底座依然沿袭了老钢院一如既往沉稳低调的浅灰,墙体则是温暖的鹅黄色,清丽明亮。
冶金楼
冶金生态楼是北京科技大学校内的重点建筑物之一,位于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南路西侧,临近北京科技大学南三门。从北科大南三门进入,放眼望去左侧映入眼帘的红色高大建筑物便是冶金生态楼。2005年5月,北京科技大学对冶金生态楼工程进行招标,并于2005年7月27日举行奠基开工典礼,正式开工。在正式开后一年,在校领导和公司高层共同努力之下,加大力度全力建设了将近一年之后,于2006年6月30日,冶金生态楼正式竣工。 新建成的冶金生态楼具有框架的结构形式,建筑面积达16885.31㎡,檐高为45米,地上层数有12层,并包括地下一层。2006年7月底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系就从主楼旧址搬迁至冶金生态楼,此后,冶金生态楼全投入使用。冶金专业作为北京科技大学核心专业之一,从此有了自己专业楼,这不仅说明了我们学校在基础建设方面在不断完善,同时也说明我们学校综合实力蒸蒸日上。冶金生态楼的内部设施也不断完善着,冶金生态楼具有良好的教学、实验条件,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中心、激光测速、红外成像、数字显微图像、超高温差热分析、高温X射线衍射分析、高效燃烧、多功能真空熔炼等先进实验室。 始建于1974年的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随着冶金生态楼的建成,也搬入冶金生态楼内。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属于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的一个系,是中国最早从事专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机构之一。 2009年于冶金楼内建成了生态与循环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它是挂靠于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的一个中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化生楼
【化生学子说院楼】:“化生楼是一个四环路边上的一个小红楼,刚开学的时候其实觉得化生楼挺小的,她安安静静地呆在校园一角,红色的建筑不突兀但是又特别地引人注目,久而久之发现她像极了一代又一代脚踏实地、宵衣旰食的北科学子,素朴、明净、端庄、大气,楼内整洁明亮、设施完备,每一个小房间里都有特别高端精细的实验设备,楼里时不时能看见穿着白大褂穿梭在各个房间里的人,他们眉头微颦、脚步匆匆。"
经管楼
【经管学子说院楼】:“刚刚认识经管楼的时候,觉得五楼的教室太小并且离着宿舍太远,特别不方便,但是慢慢为它感到自豪,并且成为了带同学朋友来学校参观的首选。随着时间的流逝,觉得三楼的教室其实还挺大的,还不错。到了大四,对经管楼剩下的只有骄傲与怀念,骄傲于我们学院的高大上,怀念着大学四年的奋斗生活,以前的小嫌弃都消失地无影无踪。”
高工楼
【高工学子说院楼】:“在高工楼里,我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实验,越来越爱高工楼。虽然高工楼是新建的,占地面积不大,但是我们院的团委学生会、航模队、机器人队都是靠着这栋楼给的各种条件,才能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在这栋楼里,走一步都能看到自己四年奋斗的痕迹,既希望从这里毕业,也为自己即将离开这里感到不舍,静待它的新生。”
天工大厦
科大天工大厦所在地原来是五道口服装市场。后科大天工大厦于2008年1月2日开工建设,北京科技大学校方以大厦的三个主要楼体的未来用途暂命名为“信息科技楼、综合楼、科技实验楼”。在2011年8月前一直被校方称作科技园大厦。2011年,大厦还曾使用祥云大厦的名称,最终确立“科大天工大厦”楼顶标识,同时挂牌“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征名活动2008年10月,由北京科大科技园和共青团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共同主办了科技园大厦的征名活动。从2008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3日结束。11月7日公布5佳方案,入围最终待选方案,最终的冠名方案将于2009年新年公布。本次活动还特设立了优秀方案奖金,5个优秀方案的设计者们将各获得1000元的现金奖励。 按设计功能要求,本建筑群由三栋楼组成:A座、B座及C座,它们分别是两栋写字楼及北配楼,暂定的内部名称为:信息科技楼、综合楼和科技实验楼。结合三栋楼的具体功能,本设计分别采用了短板塔楼及矮板楼的单体形式, 三个主体建筑在充分适应其自身的功能要求的同时,其平面群体组合又能很好地适应紧张的用地状况。三栋塔楼立于三层整体裙房之上,裙房与塔楼构成有机的整体,形成紧凑式的整体布局。本建筑群现有面向北四环及学院路的独立完整的形象,又有整体的群体形象。在整体布局中本案力图将复杂的使用功能蕴含于多个简洁的形体之内,同时将简洁的形体组合成具有雕塑感的群体形象。 外观设计在外观设计理念上采用对三个简洁体形在空中及地面三层进行了简单的体量连接,三个单体建筑形成有机整体,具有雕塑感,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力,形成学院桥节点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标志性建筑。本建筑群以深灰及浅灰色为主体色调,外墙划分采用竖向为主体的方格状形式,给人以挺拔、端庄、典雅的感觉。外饰材料为浅灰色中空镀膜玻璃中灰色铝合金喷塑板,浅灰色铝合金喷塑窗骨料及装饰线条,深灰色花冈石,钢化透明玻璃,浅灰色铝合金喷塑百叶等。 发展规划:科技园大厦将进一步推动我校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园建设。建筑落成后,会吸引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研发机构以及科技型企业入驻,同时科技园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也将全面升级,进一步带动北京科大科技园新材料与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产业积聚,全面提升北京科大科技园的品牌和影响力。用途:2011年5月召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大会。市委常委赵凤桐、副市长苟仲文出席会议。大会发布了《海淀区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若干措施》和《北京市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按照规划,海淀区将和北京科技大学联手,共同建立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人才基地设在北京科技大学北科天工大厦,位于北科大西南角,总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基地定位于高端人才、高端项目的有效聚集,技术领域定位于吸引云计算、新材料、高端制造业企业入驻。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将对人才基地建设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包括对入驻企业给予房租补贴、对入驻企业优秀项目给予相关产业资金支持、对人才基地运行管理机构给予资金补贴等。
工程训练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的校机械实习工厂。2000年经资源整合,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下设金工实习基地和电子实习基地,负责承担全校学生金工实习和电工电子实习的教学任务。2002年,为适应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需要,又建立了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工程训练中心划分为东区和西区两个部分,分别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工程训练中心东区位于图书馆北路经济管理楼南侧,北京科技大学校内的主要建筑之一。金工实习基地的一部分位于此区。楼内由多个不同工种的车间,配备若干大型机械,学校工科学生进行金工实习课程的教学场所。 工程训练中心西区是北京科技大学校内的主要建筑之一,工程训练中心的组成部分。西区的实习基地的设置以电子实习基地和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主。金工实习基地也有一部分设在西区。地址为北京科技大学校园内学子西路的西侧尽头。目前此建筑挂牌“高等工程师学院”。
实验楼
它和教学楼算是孪生兄弟,一起建成,承担了学校7个学院29个专业的基础实验教学任务,是不是瞬间觉得它高大上了起来~它还曾经获得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称号,仪器设备齐全,价值几千万,属于国内先进水平。
教学楼
​一个是北科仅次于逸夫楼热闹的一座建筑——教学楼。它可算是北科比较老的建筑之一,教学楼的建筑风格很古朴,清一色的石地板营造出了一种严肃的学习氛,教学楼不像逸夫楼受地理位置和形状所束,小伙伴们快快去感受一下教学楼的冬暖夏凉吧~
逸夫楼
1998年北京科技大学为适应全国高校扩招的需要,教育部拨款3670万元,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先生赠款800万港币,学校自筹1973万元,投入逸夫楼工程。2000年10月逸夫楼开工建设。建成时间:2002年。 逸夫楼建筑面积达到11000平方米。逸夫教学楼内设有普通教室54个,9680个座位,专用教室2个,140个座位,合计9820个座位,占全校教室座位总数的51%。在这些教室中,有多媒体教室39个,占全校多媒体教室座位数的85.6%。教室平均利用率达80%以上。1-5层大多教室为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供日常教学和学生自习使用。普通教室开放时间较长,一般为学期内每天7:00-22:30;寒暑期不开放。6-7层有部分多媒体教室,配有防盗门,非上课时段不开放。8层、9层的北半部分为计算机中心,供需要计算机的课程教学使用,平时为公共机房。8层的南半部分有供自习用的教室以及MPA专用教室;9层的南半部分为特殊用途教室。2011年上半年以及之前,大多数普通教室都只配有天花板风扇(吊式风扇)。2011年8月,逸夫楼全部教室卸载风扇并安装中央空调系统。
主楼建筑群办公楼
1954年,主楼的建设拉开帷幕,又是师生和工人一同上阵,最终在1955年落成。主楼用地15341平方米,体量恢宏,正面是中间高两翼低的横向三段式,平面规矩、中轴对称,挺拔大气、整齐庄严,方正简约。初创时期的钢院无论是教学内容、方法、设备,还是校园建设,都以莫斯科钢铁学院为蓝本。其中,由主楼、理化楼和办公楼(过去称为教室楼)组成的主配楼,虽然没有苏联建筑风格中最具标志性的木制大尖顶与红五星浮饰,但仍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
主楼建筑群理化楼
1954年,主楼的建设拉开帷幕,又是师生和工人一同上阵,最终在1955年落成。主楼用地15341平方米,体量恢宏,正面是中间高两翼低的横向三段式,平面规矩、中轴对称,挺拔大气、整齐庄严,方正简约。初创时期的钢院无论是教学内容、方法、设备,还是校园建设,都以莫斯科钢铁学院为蓝本。其中,由主楼、理化楼和办公楼(过去称为教室楼)组成的主配楼,虽然没有苏联建筑风格中最具标志性的木制大尖顶与红五星浮饰,但仍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
金物楼
金物楼是北京科技大学校内的主要建筑之一,使用单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楼体使用年限已久,较为陈旧。与充满历史感的主楼,图书馆不同,金物楼则是一个充满科技味道的建筑,金物楼是北京科技大学校内的主要建筑之一,使用单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作为学校两大主要专业的实验类研究性楼,几十年的岁月里,在其中发生了许多的故事,或许还出现了很多的新科技,宛若一个母亲,孕育了许多的科学的结晶。有多少的教师学生在这座楼里日夜奋斗,洒下了辛勤的汗水。金物楼里的故事记载不多,但曾经也曾出现过事故。事发地点位于北科大金物楼二层205室,2007年10月19日下午1时15分许,几名同学在做实验时,不慎拧断了容器阀门。顿时,瓶中的氢气和硼烷泄漏,发出刺激性气味。随后,在场学生立即打开窗户通风,并通知校方。随后,学校保卫处工作人员将现场封锁,关闭电源,并组织抢险,最后所幸未有师生受伤。此次事件也让学校对学生教学环境安全增加了关注。
西校门
位于学院路中段的路东(学院路30号),是学校的正校门。2002年学校50周年校庆前夕更改西校门为矗立的书册形式,2012年60周年校庆更改回最初模样,即为今天所见式样。这里,隐喻着学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光荣传统和百炼成钢、追求真理的精神气质。饱含着“钢小伙、铁姑娘”泰山般的坚毅、隐忍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志向。
主楼建筑群主楼
1954年,主楼的建设拉开帷幕,又是师生和工人一同上阵,最终在1955年落成。主楼用地15341平方米,体量恢宏,正面是中间高两翼低的横向三段式,平面规矩、中轴对称,挺拔大气、整齐庄严,方正简约。初创时期的钢院无论是教学内容、方法、设备,还是校园建设,都以莫斯科钢铁学院为蓝本。其中,由主楼、理化楼和办公楼(过去称为教室楼)组成的主配楼,虽然没有苏联建筑风格中最具标志性的木制大尖顶与红五星浮饰,但仍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
学生食堂
鸿博园餐厅是一座很新的食堂,于2007年6月8日正式开业。由于鸿博园的竣工开业使得北京科技大学可以满足学生的用餐需求,所以原来的两个学生食堂学二食堂和清真食堂停业或拆迁。2007年12月,鸿博园通过北京市教委标准化食堂验收。 鸿博园建筑面积12550㎡,可容纳2600人同时就餐,每餐可接待1万人次。食堂总体结构为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设有加工部、库房以及动力设备,一层风味食堂,二层为基本伙食,三层是清真食堂,四层为教工食堂和西餐厅,全楼职工共计200人左右。鸿博园的正式营业将极大地缓解原学校食堂用餐时间人员过于拥挤的状况,改善了同学们的用餐环境,也为教师的用餐、休息提供了场所。鸿博园添加了很多人性化的设施,如特别设计的放置勺具的小架子,用于称重的“放心称”等。每层楼与万秀园一样配有洗手池,桌椅不同于万秀园,三层添加了木质圆桌和木质靠背椅。
学生食堂
为了缓解学校教职工与学生的餐饮紧张问题,学校于2002年开始修建万秀园,耗时两年,于2004年完工,并在同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万秀园建成之后也就成了北京科技大学最主要的食堂之一。万秀园食堂设计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库房加粗加工部分全部放在地下室,地上四层全部为餐厅及加工间。万秀园总占地面积5032㎡,总建筑面积9732㎡,容积率1.93,建筑密度39%,绿化率45%,建筑高度21.9m。 食堂的就餐出入口设有三个。主要出入口设在西北角,两个次要出入口分别设在东北及西南角,食堂的后勤出入口设在东南角,出入也很方便。值得一提的是,食堂的西面有宽敞的室外空间,可停放少量的小型机动及大量的自行车。与鸿博园相同的是,学校尽显人性化设置,在万秀园的一、二、三层也设有多台挂式电视。开工时间:2002年。
体育馆
北京城有条中轴线,穿越天安门广场、故宫,向北直到奥林匹克公园。而在北京科技大学内同样有条中轴线,科大体育馆就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北京科技大学的中轴线由学校西门向东延伸,经过学校的主楼、图书馆、体育场,可以说,学校最中心的建筑都处在这条中轴线上,而新建的体育馆位于中轴线的最东端。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总建设用地约2.38公顷,总建筑面积24662平方米,由一个主体育馆和一个综合体育馆组成。体育馆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地上建筑面积2206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602平方米。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柔道、跆拳道的比赛场馆,在体育馆的外形设计上,使用了柔道、跆拳道运动中的“带”的概念。在北科大体育馆的效果图上,我们可以看到,3米宽,间距0.75米的锈红色金属板均匀的布置在整个立面,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该馆采用了牢固的螺栓球钢网架结构,整个屋面俯瞰的话就像是由许多杆件组成的一张“网”;喷泉方面使用防腐防锈的螺栓球喷锌工艺;北科大体育馆目前是北京奥运会所有奥运场馆中在比赛场馆中央安置光导管最多的,所以灯光则采用了绿色环保的太阳光导管照明系统;整个五环广场都铺生泰砂透水砖,这是一种有益于生态环保的节能型新材料,具有透水、透气、耐压、耐磨、融雪和防滑等特性。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柔道、跆拳道的比赛场馆,在体育馆的外形设计上,使用了柔道、跆拳道运动中的“带”的概念。在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3米宽,间距0.75米的锈红色金属板均匀的布置在整个立面,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该馆采用了牢固的螺栓球钢网架结构,整个屋面俯瞰的话就像是由许多杆件组成的一张“网”;喷泉方面使用防腐防锈的螺栓球喷锌工艺;北科大体育馆目前是北京奥运会所有奥运场馆中在比赛场馆中央安置光导管最多的,所以灯光则采用了绿色环保的太阳光导管照明系统;整个五环广场都铺生泰砂透水砖,这是一种有益于生态环保的节能型新材料,具有透水、透气、耐压、耐磨、融雪和防滑等特性。 建筑面积:24662㎡ 固定座位数:4000个(东西看台区共17排座位)临时座位数:4000个建设开工时间:2005年11月18日场馆完工时间:2007年11月7日 场馆特点 1.立于学校“文脉”上的建筑。北京城有条中轴线,穿越天安门广场、故宫,向北直到奥林匹克公园。而在北京科技大学内同样有条中轴线,科大体育馆就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北京科技大学的中轴线由学校西门向东延伸,经过学校的主楼、图书馆、体育场,可以说,学校最中心的建筑都处在这条中轴线上,而新建的体育馆位于中轴线的最东端。副校长说,当初,之所以要考虑这条中轴线,是因为它形成已久,将体育馆建在上面,除了与整体更加协调之外,也是对学校“文脉”的一种呼应。 2.传递着“带”的信息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柔道、跆拳道的比赛场馆,在体育馆的外形设计上,使用了柔道、跆拳道运动中的“带”的概念。在北科大体育馆的效果图上,记者看到,3米宽,间距0.75米的锈红色金属板均匀的布置在整个立面,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不管是北科大体育馆前的奥运广场,还是体育馆的外墙立面,甚至是体育馆内部,一排排整齐的线条都在传递着关于“带”的信息。 3.牢固的螺栓球钢网架结构北科大体育馆的屋面钢结构采用的是螺栓球钢网架结构。整个屋面俯瞰的话就像是由许多杆件组成的一张“网”,而连接杆件的节点是球形的,上面有小孔用来拧入杆件上的螺栓,杆件通过这些节点连接在一起,便组成了钢网架。负责基建的工程师介绍,出于经济性考虑,屋面选用的螺栓球钢网架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 4.防腐防锈的螺栓球喷锌工艺北科大基建工程师说,为了解决体育馆的赛后利用问题,在奥运会赛后,在科大体育馆内还要建一个游泳馆。考虑到螺栓球在游泳馆的水雾环境问题,在研究水雾、湿气对螺栓球节点产生的影响后,提出切实可靠的防腐防锈措施——即对构成螺栓球钢网架中的螺栓球采用喷锌防锈工艺,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保持螺栓球的设计要求,保证螺栓球的正常使用年限。 5.绿色环保的太阳光导管照明系统北科大体育馆将安装148个直径为530mm的光导管。它既是这座场馆所采取的最特殊的技术,同时也是最大亮点。体育馆的钢屋架是网架结构,杆件较多,如果用开天窗的方法采集自然光,会受到杆件遮挡,效果不甚理想。而使用光导管,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太阳光导照明系统主要由采光罩、光导管和漫射器三部分组成。其照明原理是通过采光罩高效采集室外自然光线并导入系统内重新分配,经过特殊制作的光导管传输和强化后由系统底部的漫射器把自然光均匀高效的照射到场馆内部,从而打破了“照明完全依靠电力”的观念,是一种绿色、健康、环保、无能耗的照明产品。北科大体育馆目前是北京奥运会所有奥运场馆中在比赛场馆中央安置光导管最多的。在阳光比较好的情况下,它采集的光线能满足体育训练和学生上课的要求,基本可以不开灯或者尽量少开灯。由于光导管是密闭的可以有效地节省维护地费用。光导管在白天采集光源照亮室内,晚上则可以将室内的灯光通过屋顶的采光罩传出,起到美化夜景的效果。 6.广场将铺生泰砂透水砖据悉,建成后的北科大体育馆前广场和周围的约2000平方米场地将会固化。这2000平方米的场地都将铺上具有生态效益的生泰砂透水砖。生泰砂透水砖是以生泰砂(沙漠中的风积沙)为原料,采用独特的工艺黏合压制而成,加工过程不需要烧制,是一种有益于生态环保的节能型新材料,具有透水、透气、耐压、耐磨、融雪和防滑等特性。 设计理念 1、绿色的景观主题---融入校园的绿化体系尽最大的可能节约土地和营造绿色环境,使场馆尺寸最小,用地最集中。通过赛时绿化停车场,赛后绿地的方式,使有限的用地转化出更多的绿地。 2、阳光、绿树、风---塑造清新健康的环境自然通风采光,屋顶绿化,室内外灵活交换、渗透,塑造清新健康的体育建筑。 3、充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以适宜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选择成熟、可靠、易于维护操作的建筑技术,充分利用阳光、雨水、自然风等可再生资源,巧妙解决体育馆空调、用水、用电等能源问题。节能建筑:体育馆在北京市节能50%(北京市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外维护结构的能耗。通过降低体型系数0.11、全面提升外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建筑外墙为框架结构内填200厚陶粒轻质混凝土空心砌块(导热系数≤0.22W/m².K),外设30厚挤塑板(导热系数≤0.03W/m².K)保温层,主体部分外敷砖红色铝单板板墙面(带50厚保温棉)双重保温,群房部分外敷预制水泥板。玻璃采用6 12 6 low-e钢化中空玻璃。为减弱太阳东西晒对体育馆的影响,在立面设计时采用了相对封闭的设计手法,只设置了少量的外窗,大部分采用复合金属幕墙,使夏季整个体育馆的能耗大幅降低。 4、以适宜的建筑结构技术及生态技术创造健康舒适的比赛环境在成熟技术中体现精准,以科学合理的手段,通过计算,采用成熟简洁的大跨度结构体系使用钢量的降低,充分满足勤俭办奥运的宗旨和学校建设的要求。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变频空调系统、中水系统等组成技术合理利用,以体现科技奥运精神。同时对光线、通风、温度的有效控制,提供了宽敞、舒适的大型建筑空间。柔道馆工程中,比赛馆网架跨度大(77mX105m)、有吊挂设备层及较重的各种做法(平均荷载设计值3.66kN/m2)。如果采用常规的正交正放网架形式,则有大量的节点由于螺栓过大而须改用焊接的节点形式,大大增加现场焊接等工作,对工期与质量控制造成影响。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太阳能集热管安装在游泳馆屋顶,约800平方米。奥运会期间为柔道、跆拳道比赛运动员提供洗浴热水的预加热,奥运会后,供应学校游泳馆更衣室淋浴热水需求。太阳能热水系统,对集热传热、换热升温、储热杀菌、热源备份、保温保量、余热利用、自动控制等环节进行了综合考虑,由专业厂家负责深化设计与施工。光导管a)光导照明系统简介光导照明系统是一种新型照明装置,其系统原理是通过采光罩高效采集自然光线导入系统内重新分配,再经过特殊制作的光导管传输和强化后由系统底部的漫射装置把自然光均匀高效的照射到任何需要光线的地方,得到由自然光带来的特殊照明效果。光导照明系统与传统的照明系统相比,存在着独特的优点,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应用领域,是真正节能、环保、绿色的照明方式。该套装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采光装置、导光装置、漫射装置。光导照明系统的特点:节能:可完全取代白天的电力照明,至少可提供十小时的自然光照明,无能耗,一次性投资,无需维护,节约能源,创造效益! 环保:系统照明光源取自自然光线,光线柔和、均匀,全频谱、无闪烁、无眩光、无污染,并通过采光罩表面的防紫外线涂层,滤除有害辐射,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您的身心健康。安全:采光系统无需配带电器设备和传导线路,避免了因线路老化引起的火灾隐患,且整个系统设计先进、工艺考究、具有防水、防火、防盗、防尘、隔热、隔音、自洁以及防紫外 线等性能好等特点。健康:光导照明系统秉承自然理念,全力打造健康和谐的娱乐、办公、居住环境。科学研究证明,自然光线照明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作用,并且可以清除室内霉气,抑制微生物生长,促进体内营养物质的合成和吸收,改善居住环境等。时尚:光导照明系统外型美观,是自然光与人工建筑的完美结合,创造了低耗能、高舒适度的健康娱乐、办公、居住环境,有利于建筑装饰艺术创作;加上阳光丰富的色彩,材质感更加明显,显示出自然光的无穷魅力!b)光导照明系统在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工程中的应用根据最新的招标结果,科大体育馆将安装148个直径为550mm的光导管(折射率为99.7%),目前可能是北京奥运会所有奥运场馆中在比赛场馆中央安置光导管最多的。在阳光比较好的情况下,它采集的光线能满足体育训练的要求,基本可以不开灯或者尽量少开灯。由于光导管是密闭的,不需要太多维护,可以有效地节省维护地费用。光导管在白天采集光源照亮室内,晚上则可以将室内的灯光通过屋顶的采光罩传出,起到美化夜景的效果。 5、以成熟的控制系统建立坚实可靠、反应灵敏的安全保障体系体育馆的安全保障体系对观众疏散、消防系统、反恐防暴等诸方面做出详细规划设计,建立稳定可靠同时又应急灵敏的保障体系,将大型体育建筑可能造成的危险降至最低。 6、以先进的智能化信息技术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通讯服务信息通讯已成为现代体育赛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网络技术构成的最先进的通讯系统将被采用,为比赛管理、安保、媒体传播提供有力支持。 7、以人为本,赛时赛后的快捷灵活的功能转换强调以人为本,灵活的建筑设计不但使场馆在大赛时满足全部比赛需要,赛时赛后的功能划分和交通流线可以顺利快捷地转换。充分考虑残障人的无障碍设计、满足残障人员的方便使用。尊重残疾人及行动不便者,给他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让残疾人运动员和观众可以最大限度的自理生活及享受比赛乐趣和各项服务设施是无障碍人性化设计的重要内容。在赛后以最大的限度被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形成学生健身活动中心,保持建筑长期不断地高效率使用,满足学校的多种需求,为广大的师生和社会服务。 8、柔道、跆拳道在高校的普及随着柔道、跆拳道比赛落户北京科技大学,这两项运动也必然吸引更多学子的参与,在校园内形成普及和发展的土壤,使高水平赛事进入校园。
校史馆
北京科技大学校史馆始建于2007年,位于主楼南侧原甲乙教室,由校党委宣传部主管。校史馆分为A、B两个展馆,A馆以历史脉络为序,集中展示学校的办学历程和重大事件;B馆集中展示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技创新、对外交流、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发展成就。
学生宿舍“斋”
1953年秋,钢院的新校舍初步建成,灰顶红墙的雅致设计颇有中国传统韵味,加之曾在清华大学借住一年的经历,钢院学子们不约而同地对新宿舍沿用了“斋”的叫法,使建于神奇满井旁的钢院校园又添了一份古香古色。如果说庄重恢宏、有着苏式建筑风格的主楼像刚强健壮、勇于拼搏的钢小伙,那么一座座简约别致,又带着北方厚重气息的“斋”就像是秀气内敛又坚强无畏的铁姑娘了。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iWing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 京ICP备:13030111